10.7519/j.issn.1000-0526.2023.011601
闽南沿海一次海雾过程的多源资料综合分析
基于自动站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葵花8号卫星资料、翔安站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 2021年4月1日闽南沿海一次大雾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和微物理结构.结果表明此次是一次典型的海雾过程.雾形成时500 hPa为偏西—西南气流,低层为一致的西南气流与反气旋下沉气流,近地面存在逆温层和湿层,为海雾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静稳的环流形势和充沛的水汽条件.此次大雾过程存在雾和低云的相互转化.白天以低云为主,傍晚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整层风速的减小,低云逐渐接地转变为雾.清晨由于偏西气流的作用,沿海的雾再次转变为低云.利用气溶胶激光雷达推演雾顶高度,雾的初生和发展阶段厚度相对较低且波动性大,成熟阶段雾顶高度约为100 m.微物理参数分析表明雾过程的平均粒子数浓度为52.4个· cm-3,液态水含量为0.084 g·m-3,平均直径为9.4μm;1分钟平均粒子数浓度最大达到132.6个·cm-3,液态水含量达到0.7321 g·m-3.此次过程不同阶段粒子数浓度和液态水含量的谱分布特征具有较大差异,其中数浓度的谱分布在初生、发展和消散阶段,以单峰结构为主,峰值直径为4~6 μm;成熟阶段表现为双峰结构特征,主峰位于4~5μm1,次峰位于24~26 μm;液态水含量同样为双峰分布,但主峰位于24~26 μm,次峰位于5~6 μm;表明雾的粒子数浓度受小粒子影响为主,但液态水含量以20~30 μm的粒子贡献最大.从发展到成熟阶段谱对比来看,20~30μm粒子数量的增加使得液态水含量明显增大,这是导致能见度进一步下降的主要原因.
海雾、多源资料、微物理特征、雾滴谱
49
P412;P458(大气探测(气象观测))
厦门市科技局指导性专项;厦门市气象局海洋气象创新团队共同资助
2023-08-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5页
682-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