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578-0608.2017.03.006
让“中国梦”美起来——评2017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
201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与元宵晚会双双落下了帷幕.相较元宵节及元宵晚会的“闹”,春节与春晚无疑显得“正”而严肃.这种“正”自然指的是央视春晚的政治性与意识形态功能,正如今年的主题所表明的那样——“大美中国梦,金鸡报春来”.一个“美”字,既指的是各具特色的四个分会场的壮美河山和舞台设计等,是一个形容词,也作为动词,指向了如何艺术地、审美地讲述中国梦这一宏大叙事.相较于2016年“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的主题,甚至对比1983年至今的历年春晚主题,今年的“大美中国梦”显得非常突出,可以说是首次明确地把美学与政治并提,表明了导演组意识到近年来有关春晚吐槽的核心——不好看、不好笑、炒冷饭—一在于春晚美学品格的平庸与意识形态灌输的生硬.与此相应的是,今年春晚没有了微信、支付宝红包,手机摇一摇等资本代言也不再是主要环节,更多地回归舞台和节目本身.不过,有意思的是,如此重视“美”的今年春晚,却又遭到了诸如饱和度过高、无处不在的“神奇”荧光绿等色彩学方面的批评.这说明春晚的美学问题仍然有待于在理论、实践两个层面的持续探讨.
中国、语言类、意识形态功能、主题、元宵节、春节联欢晚会、美学问题、全面建小康、政治性、舞台设计、美学品格、宏大叙事、支付宝、形容词、色彩学、饱和度、资本、荧光、艺术、特色
TP3;O14
2017-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