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9670.2021.09.002
"西学未兴,吾学先亡"的进程、成因及演变——以清末民初中小学《四书》课程化为例
清末民初近代教育急剧转型,学制中如何处置"中学",尤其是使用了六百多年的科举指定教材《四书》成为时代难题.晚清新政在《壬寅癸卯学制》中以课程形式对《四书》做出了较为完整的大众化教育制度设计:目标化、分科化、课时化、序列化、数量化、适切化,并配以相对规范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初步完成了传统教育内容的近代课程化.但清末民初国内外形势逼仄,"新旧""中西""古今"之学短期内无法调适,在阻止民间对《四书》课程新解读之后,晚清政府也不得不对此种制度设计加以修订、调整,终在1911-1912年政体变更之际,晚清和民国接续将废止中小学读经坐实,即使尊孔读经在1914-1915年得以短暂恢复,不久即被从学制中再次删除.此后,《四书》课程化以经传选读的形式在近现代中小学教材中持续呈现.晚清民初《四书》课程化结局是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造成的,然而其在教育变革中的课时竞夺失利是核心因素,评价虚置和课程创新不足则又加重了这一结果,但《四书》课程化的后续发展并未停止,仍然在不断的调适中.
《四书》;课程化;课时竞夺;评价虚置;课程创新
50
本文系国家语委科研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与传承实践验证研究"项目编号:ZDA135-5
2021-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