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乞物"与"干谒"探析杜甫困境中的独立人格与尊严
杜甫出身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十三世孙,他的爷爷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章四友"之一,他的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正是这样不同寻常的家世,令杜甫有一种济世安民、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走过艰难的岁月.就像杜甫的人生起伏不定一样,关于杜甫的研究基本也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曲折过程,最终"杜甫'情圣''诗圣''集大成'和世界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最终得以确认"(张忠纲、赵睿才《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以补历史之缺,他被誉为"诗圣",忧国忧民、心存社稷,当得起"圣"这个尊称.如果杜甫的仕途顺遂,那么中国的历史上又多了一位清廉的官员,但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赵翼《题遗山诗》),苦难造就了杜甫,也成就了中国文学史.
独立人格、人格与尊严
R-052;D922.291.91;I206.2
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22SKY292
2023-07-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