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深描"真实的附近":社会学视角下的非虚构写作

引用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流行社会学"吗?非虚构写作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如何看见"现场"?如何"在现场"?社会学的现场是否需要更多的同感共情?在凸显写作者姿态的同时,非虚构写作又如何处理好真实性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梳理"谁在进行非虚构写作"的问题.目前,非虚构写作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详细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流行社会学"吗?非虚构写作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如何看见"现场"?如何"在现场"?社会学的现场是否需要更多的同感共情?在凸显写作者姿态的同时,非虚构写作又如何处理好真实性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梳理"谁在进行非虚构写作"的问题.目前,非虚构写作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新闻记者.例如袁凌的《青苔不会消失》就是典型的非虚构作品,袁凌本身也是一位新闻记者,结合他中文系的背景和写作功底而进入非虚构写作中.

社会学视角、新闻记者、真实性问题、社会学意义、写作者、非虚构作品、是什么、中文系、第一类

C91;I04(社会学)

2022-11-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