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452/j.cnki.jqmc.2017.04.001
我国包虫病基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包虫病是感染棘球绦虫幼虫(棘球蚴)引起严重危害疫区人群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可分为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1].包虫病主要流行于我国青海、新疆、西藏、四川、内蒙古等牧区和半牧区[2].我国部分地区是包虫病,特别是素有“虫癌”之称的泡型包虫病的重灾区.近年来,对包虫病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学、治疗防控学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包虫病的发病及免疫逃逸机制仍然了解甚少,尚处在初始阶段.因此,加大对包虫病的基础研究是防控该病的重点.本文简要总结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包虫病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在基础研究方面尚存在的问题.
泡型包虫病、基础研究、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免疫逃逸机制、囊型包虫病、临床诊断学、科技工作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半牧区、流行病学、棘球绦虫、基因组学、初始阶段、内蒙古、棘球蚴、治疗、灾区、幼虫、疫区
38
R184.3(流行病学与防疫)
青海省教育厅包虫病专项201701;青海省农牧厅科技项目NMSY-2017-09;青海省科技厅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2017-ZJ-703
2018-01-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17-21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