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2-1965.2020.05.023

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 ——以我国著作权法语境中的独创性为中心进行考察

引用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出现,不仅构成了对人类传统创作与阅读活动的冲击,也对著作权法意义上作品认定规则带来挑战.有必要从学理上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予以明确.[方法/过程]以独创性为中心,在阐明这一可版权性的关键概念的基础上,从"独立创作"与"最低限度的创造性"两个角度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独创性予以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接触作品的目的是形成算法而非抄袭,从而满足独创性中"独立创作"要求.但是,机器学习的纯粹经验主义,使人工智能无法获取人类创作的先验元素,其生成的内容本质上不具有无限的符号变化空间,"创造性"不足,故而不应被认定为作品.

人工智能、可版权性、独立创作、固定算法、可变算法、机器学习

39

D923.41(中国法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网络游戏产业良性发展的版权保障研究";华东政法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问题"

2020-06-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49-153,128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情报杂志

1002-1965

61-1167/G3

39

2020,39(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