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2-1965.2017.04.025

微圈与微圈舆情解析

引用
[目的/意义]通过对微圈、微圈舆情的概念与特征分析夯实了舆情的基础理论体系,有助于推动新形势下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方法/过程]通过对新媒体、网络群体以及舆情概念的分析,构建和阐述微圈以及微圈舆情的内涵,并分析微圈舆情的要素特征.[结果/结论]微圈是一种基于新媒体主体身份认定的网络社交群体.微圈舆情是指舆情主体在新媒体空间内,针对借助于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对公权力拥有者所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微圈舆情的主体、客体、中介性社会事项及空间四要素呈现出相应的新特征.

新媒体、微圈、微圈舆情、中介性社会事项、公权力、网络群组

36

G206(信息与传播理论)

浙江省教育厅项目"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引导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Y201431576;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微传播语境下高校微博舆情的生成演变与干预研究--基于苏杭高校的调研"B14KS02;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基于浙江省高校现状"2015SCG252;2014年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的成果之一

2017-06-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46-149,20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情报杂志

1002-1965

61-1167/G3

36

2017,36(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