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872/j.1000-0275.2019.0042
西部乡村基础教育设施"场势效应"评价与空间优化 ——以海东市蒲台乡为例
乡村基础教育设施作为乡村地区基础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其评价与布局优化对于实现乡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共享性与公平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基于场势理论,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浦台乡为研究区,建立了基础教育设施势能、地域和门槛3个分量指标评价体系,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和场势模型等方法,进行各分量指标的多空间阻力分析和"场势效应"的综合评价,探讨乡村基础教育设施布局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浦台乡村基础教育设施沿中部南北向县道两侧区域阻力较低,西北部和南部区域阻力较高.教育场势中势能分量差异最为明显,呈现出由中心村向四周腹地远郊村落逐步递减的趋势,中心村落势能分量与门槛分量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而近郊型乡村聚落地域分量和门槛分量则明显高于远郊型村落.通过对以上研究结果的整合,设计出保留完善型、迁移优化型和撤并取消型三类乡村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优化模式,为西部乡村基础教育设施配套与空间优化实践提供技术支撑与方法指导.
乡村基础教育设施、教育场势、最小阻力模型、空间布局、优化模式
40
F303.3(农业经济理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127;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0491;"十三五"江苏省城乡规划学重点建设学科项目
2019-08-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69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