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041/j.issn.1000-1298.2022.07.035
黑土区坡耕地生物炭应用模式综合效益研究
为探究黑土区坡耕地不同生物炭应用模式(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和施用年限)的综合效益,以东北黑土区坡度为3.耕地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于2015-2018年,设置不加生物炭的常规处理(C0)和生物炭施加量分别为25 t/hm2(C25)、50 t/hm2(C50)、75 t/hm2(C75)、100 t/hm2(C100)共5个处理,分析不同施炭量以及施炭年限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在生态效益方面,生物炭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土能力,在施炭量为50 t/hm2时,连续施用2年,土壤蓄水保土效果最佳;连续施用3年,土壤结构最为理想;施炭量为100 t/hm2时,连续施用4年,土壤肥力最佳.在经济效益方面,生物炭能够有效提高作物节水增产性能及其经济产值,施用1年、施炭量为75 t/hm2时,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连续施用2年、施炭量为25 t/hm2时,生物炭边际生产力最大,施炭量每增加1 t,产量增加11.20 kg;连续施用3年、施炭量为50 t/hm2时,大豆增产效果最佳;连续施用4年、施炭量为50t/hm2时,收益达到最大.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不同生物炭应用模式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结果显示,连续施用2年、施炭量为72.74 t/hm2时生态效益最大,连续施用3年、施炭量为36.32 t/hm2时经济效益最大.黑土区最佳生物炭施用模式为连续施用3年,施炭量为62.30 t/hm2.
黑土区、生物炭、应用模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效益评价
53
S156.2;S158.2(土壤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项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2022-09-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32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