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种地农民也能领取农业补贴谈起——兼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后的补贴发放方式
转出土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却领取根据农户土地承包面积发放的农业补贴,这引起了不小的批评.本文从补贴的分配效应、农地经营规模、非农就业、市场扭曲、基层政府的工作难度、WTO农业补贴规则、当前土地流转比例、农民心理感受和代际补偿性等方面,以当前实行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为例,讨论了按照承包面积发放补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研究发现,2016年中国农业"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实行的主要农业补贴项目的 发放方式是恰当的.基于研究结论,对未来"十四五"期间的补贴发放方式提出以下建议:(1)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继续在主要根据农户承包面积发放的基础上,压实耕地地力保护责任;(2)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继续在依据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实际经营面积发放的基础上,采取更加多元灵活的发放方式;(3)其它按照土地面积发放补贴的项目参照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思路,对普通农户与当期生产面积脱钩,按照固定的基期生产面积进行补贴,对规模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当期生产面积进行补贴,并将增量补贴资金向其适度倾斜.
农业补贴、承包面积、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分配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微观基础及若干农业政策的生产率效应评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战略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研究工程项目"基于农户认知与决策视角的粮食主产区精准化利益补偿机制构建研究"
2021-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5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