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975/j.issn.1002-6819.2021.04.020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复垦24a土壤碳氮组分特征
研究大型露天煤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碳、氮组分特征,为深入理解露天煤矿高压实复垦土壤碳、氮固持过程及复垦土壤成土过程提供依据.以黄土区典型露天煤矿—平朔露天煤矿的复垦24a的刺槐-油松混交林(RP)、刺槐纯林(RM)、白杆-青杆-沙棘混交林(PPH)、沙棘纯林(HM)4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样地及未复垦样地(UR)、原地貌样地(UD)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碳、氮组分特征.结果表明:1)经过24a演替,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提高,但各样地间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显著.2)同UR样地相比,RP、RM和PPH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594.03%、158.66%、99.25%;RP和PPH样地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则分别提高174.68%、209.34%;RP和HM样地的水溶性碳分别提高110.13%、82.99%;RP、RM样地的易氧化碳含量则分别为UR样地的35.55倍和7倍.3)与UR样地相比,RP、RM、PPH、HM样地的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413.24%、250.00%、100%和82.35%;RP、PPH、HM样地的水溶性氮含量分别提高206.33%、153.02%、99.95%;PPH样地的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提高368.07%.4)复垦土壤碳、氮组分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与全钾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上述结果表明,土地复垦显著提高了土壤碳、氮组分含量,尤以刺槐-油松混交林效果较好,但复垦24a后,矿区土壤可能存在钾限制的现象.
复垦、土壤、有机碳、碳组分、氮组分、露天煤矿
37
S151.3(土壤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
2021-05-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