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975/j.issn.1002-6819.2020.23.005
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新疆机采棉生产中农机农艺的不融合是导致棉花纤维品质下降和采净率低的主要原因,优化机采棉株行距配置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于2018-2019年进行了"矮密早"(1膜6行,66+10 cm宽窄行)、"宽早优"(1膜3行,76 cm等行距)2种种植模式和13.5、18.0和22.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的定位试验,监测棉花全生育期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合棉花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的生产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和密度影响土壤温度,但不存在互作效应.不同处理下耕层土壤温度变化规律一致,随着气温升高土壤温度逐渐增加,棉花封垄郁闭后,土壤温度迅速下降并波动.在生育前期(5-6月),不同种植模式和密度下耕层土壤温度无显著性差异,而"宽早优"模式提高了花期和铃期的土壤温度,比"矮密早"模式平均高1.7℃."宽早优"模式的全生育期耕层土壤积温较"矮密早"模式显著提高8.3%~9.9%(P<0.05),主要提升了花铃期的土壤积温;从全生育期耗水量来看,"宽早优"模式的耗水量低于"矮密早"模式,降低0.8~6.7 mm;提高种植密度会降低耕层土壤积温,增加棉田耗水量."宽早优"模式提高了棉花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2019年较"矮密早"模式分别显著提高17.5%和18.8%(P<0.05)."宽早优"模式可以改善棉花生长的土壤水热条件,实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幅提高,是更为优化的机采棉种植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
温度、产量、耗水量、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效率、棉花
36
S152.7;S318(土壤学)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第七师胡杨河市财政科技计划项目
2021-03-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