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2-6819.2007.10.015
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利用1980年、1990年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将GIS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运用ArcInfo和Arc View以及Fragstats(栅格版),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1980~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地和耕地大幅度减少,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相对变化幅度不大.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化为草地和耕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草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通过对该区斑块类型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离度和破碎度较大,而耕地、林地和草地在宏观政策和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分离度和破碎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通过对景观级别指标的分析,得出整个区域景观结构日趋破碎,景观异质性也逐渐提高,土地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发展.长江上游地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强烈,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程度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等景观生态效应.可通过调整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使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及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景观格局
23
Q149;F301.24(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3CB41520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项目20050027014
2008-03-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86-92,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