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165/j.ijabe.20221503.5661
耕作对中国亚热带地区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全氮及其组分的影响
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全氮及其组分的影响对该区氮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开展试验,共设置了4种处理:少耕秸秆还田(MT)、旋耕秸秆还田(RT)、翻耕秸秆还田(CT)、翻耕秸秆不还田(CT0),测定分析了土壤全氮、轻组氮、重组氮、颗粒态氮和矿物结合态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MT处理较其他处理提高0~5 cm土壤全氮含量2.26%~27.57%,但是在5~10 cm和10~20 cm土壤无此优势.与其他处理相比,MT处理0~5 cm轻组氮、重组氮、颗粒态氮和矿物结合态氮含量的变化幅度为6.03%~95.86%,1.68%~20.75%,12.58%~96.83%和-1.73%~9.83%.随着土层深度增加,MT全氮及氮组分含量优势逐渐降低,至10~20 cm土层低于其他秸秆还田处理.在0~20 cm土层,秸秆还田提高了全氮和各组分氮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和与轻组氮、重组氮、颗粒态氮和矿物结合态氮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全氮变化率与轻组氮、重组氮、颗粒态氮和矿物结合态氮变化率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轻组氮对耕作方式表现出最高的敏感性.综上所述,少耕结合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全氮及其组分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轻组氮是指示土壤全氮受耕作方式影响的最佳指标.
稻麦轮作、土壤活性组分、轻组氮、重组氮、颗粒态氮、矿物结合态氮
43
S162.5;S34;S759.4
2023-10-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