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1650.2015.03.001
玉米褐斑病与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一、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且主要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病,12片叶以后一般不再发病.但在一些感病品种上,褐斑病发生严重,常导致玉米生长前期快速干枯,引起产量损失.
1、发生特点
玉米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节壶菌(Phrsodermamaydis Miyabe),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该病原菌是玉米上的一种专一性寄生菌,主要寄生在玉米薄壁细胞内,其休眠孢子囊壁较厚,近圆形至卵圆形或球形,黄褐色,略扁平,有囊盖.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其次是在叶鞘及茎秆上.病斑首先发生在顶部叶片的尖端,病斑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褐色、红褐色或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1 mm,在叶鞘和茎秆上的病斑较大,直径可达3mm.发病严重时,小病斑常相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组织破裂,叶细胞组织呈环死状,散发出黄褐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休眠胞子.病害发生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死.玉米褐斑病病原菌主要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翌年病原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的孢子,并形成侵染丝,侵染玉米,导致玉米发病.
玉米叶片、褐斑病、粗缩病、病原菌、褐色、发病、圆形、玉米生长、休眠孢子、直径、玉米植株、叶鞘、细胞组织、生长前期、侵染、茎秆、寄生、感病品种、发生特点、产量损失
S51;S15
2015-07-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