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1650.2014.23.053
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与防治
本文阐述了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发病症状、病原菌、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并提出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薯、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除病株、药剂防治等内容。<br> 一、发病症状<br> 该病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茎基部和薯块。当幼苗生长到15~20cm开始出现症状,表现植株矮小,叶色褪绿黄化,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茎基以上部位组织发黑腐烂,最终萎蔫而死。由于植株茎基部和地下部受害,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传导,造成不能结薯或结薯后停止生长并发生腐烂,且根系不发达,易从土中拔出。茎部发黑后,横切茎可见3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别于青枯病。病轻的,只脐部呈很小的黑斑,有时能看到薯块切面维管束呈黑色小点状或断线状,重病株的病薯在收获时呈腐烂状。种薯染病腐烂成黏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2015-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