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8-9667.2022.06.023
外形塑造、躯体化与崇高客体:新中国初期革命角色的表演路径
世界革命题材的革命历史剧引导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剧场艺术风向.在处理相关角色时,演员动用了两种表演技术:外形塑造与躯体化.外形塑造,来自演员对无法内摄的角色(客体)的外部"投射";躯体化则关涉原始"心理创伤"的回忆及"客体关系"失衡中的"心位转移".这两类表演技术与成熟的斯坦尼演剧法存在落差:外形塑造只注重表象,而没有生成情感逻辑,缺乏深度;躯体化的相关操作与斯坦尼强调从行动逻辑激发情感逻辑的教诲相悖,难以复制.除了演技本身的问题,革命历史剧角色的特殊性,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剧本中的革命者角色对大多数普通演员来说都是难以消化的崇高客体.
新中国、表演、斯坦尼体系、革命历史剧、躯体化
J812(舞台艺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49-1979;17CZX067
2023-03-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