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8-9667.2010.01.023
村镇电影与父权话语: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中的农妇形象
在大后方电影中,对农妇"在家"与毁灭的构建在象征和现实两个世界中发挥着作用.她们的身份勾连着"民族主义"父权话语,而性别却是"现实主义"兵役话语的潜隐.作为肉欲对象的农妇,无论怎样转换面容,在生成机制中都永远被"沉默"、"不成长"、"传统"等话语所预设.她们的出现及其叙事功能,是国民党政治"忠孝"伦理的适应性叙事策略的表征,并在某种程度上抚慰了上到政府官员、下到本地农村青年性别等级的焦虑.
村镇电影、兵役、父政、农妇、女战士
J905(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2010-04-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