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7772.2022.02.026
理解贾平凹的商州:风格化、地方志或"深描"
在贾平凹的创作生涯中,1983年"重返商州"后写下的系列作品,是他最早为人称道的"文学成绩".也正是奠基于这些"商州作品",贾平凹在中国当代文坛站稳了脚跟,成为寻根文学最早的探索者与代表人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终于找到了"创作的根据地"①.实际上,从他的文学起步期算起,贾平凹的写作就没有离开过"故乡商州"——第一部小说集《兵娃》以陕南山地的少年儿童为摹写对象,此后《姊妹本纪》《二月杏》等也都以商州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刻画这一地方上人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人物及其日常、故事和命运来理解地方的山水、风习和地理.从1983年开始,贾平凹"重回"商州更为自觉,思考"作为地方的商州"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作品不仅仅是"属于商州"的,或"发生在商州"的,而是从地方的山水、风习和地理来理解人物及其日常、故事和命运.基于此,有必要追问贾平凹是如何让商州成为商州的?抛开所谓文学技法,"文学的商州"与"地理的商州"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差异?若要回答这些问题,风格化、地方志写作与"深描"是可资借助的视角.
2022-03-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5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