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7772.2021.01.022
战地文艺与抗疫文艺
2020年最重要的文艺现象无疑就是抗疫文艺了.它随疫情而起,又随疫情而消,存在的时间不长.二三月份疫情严峻的时候,抗疫文艺也最为高涨.四五月份社会进入复工复产,它也逐渐告一段落.笔者曾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达到如此广度和深度的全国文艺动员和文艺参与"的文坛现象.仅笔者所在的广东省,文联至4月底止就征集到500多首抗疫歌曲和3万多种各类题材的作品;省作协收到会员及爱好者5000多篇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加上在广播、电视、网络平台上播放的广播剧、动漫、游戏等宣传作品,那是一个庞大的数量.当然,我们也懂得文艺并不总是比拼数量的道理.这里想探讨的不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问题,而是它以文艺动员的方式回应社会迫切的即时应急需求的特征.这种文艺现象是数千年古代文学史上所没有的,就算晚清和五四时期,那些先知先觉为了推动中国的变革而鼓吹文学发动思潮,那也仅限于同人结社的性质.三五志同道合者共同推动一项相互认同的文学事业和文化事业,启蒙先进,推动思想和文学与世界进步潮流接轨.正因为如此,一旦认识起了变化,昔日的同人便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五四运动后,鲁迅用"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来描述新青年团体的分化,就是表征.虽然如何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界也有关于"领导权"的争论,我们更愿意将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理解为先驱们因应社会危机而起的文化共识所推动,是一种风云际会的文化运动,而不愿意用一个具有鲜明组织架构形式的词汇——"领导权"来描述.
2021-02-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