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7772.2019.01.015
“从形象中求解救”——论70后小说的救赎母题
一
“救赎”源于基督教文化(《罗马书》6:15-18;《哥多林前书》1:30),兼有“拯救”和“赎罪”的涵义①.许慎《说文解字》训日:“救,止也”,“赎,贸也”②.可见,作为现代汉语中“舶来品”的“救赎”一词精巧地融合了“救”与“赎”的本义和引申义.人生逆境、“恐惧、绝望、孤独以及超越极限界线的饱经风霜的生活感受”③与天灾人祸(如地震、海啸、战争、疾病、事故、杀戮等)、内心的愧疚和负罪感等,往往导致或引发人们对救赎的渴望.一如雅斯贝尔斯所言:“被抛掷到这个世界及其一切不幸之中,对灾难的威胁无法逃避,人于是伸出双臂呼求解脱,呼求今生的援助或来世的救赎,呼求摆脱眼前的痛楚或从一切忧伤苦楚中获得解脱.”
2019-01-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