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7772.2018.06.008
在辩证形象与历史之间——谈徐勇的批评特点
一口气重读完徐勇近年的小说评论近作,颇有些气喘吁吁、目不暇接之感,纷至沓来的不仅仅是一连串名字,苏童、余华、叶兆言、张炜、韩少功、孙惠芬、格非、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北村、东西、叶弥、田耳、甫跃辉、徐则臣、朱山坡、刘慈欣、孙频……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连串星罗棋布的形象:“爆炸现场的不详微笑”,“下牙内测的隐秘小刺”,或“妖娆少女脚放在桌上、指甲鲜艳”,或“中年絮叨者在高原上孤独吟唱”,再或者如“暗夜里尸油做灯”与“白光下烛芯摇曳”.借用余华小说里的情节,我好似在看着一个叫徐勇的铁匠打铁,他挥汗如雨,屋内热气氤氲,炉边火星四射,屋外则星光灿烂,而周遭到处是制成的或制不成的成品、半成品与废弃品,但这一个批评家形象已足以让我惊异和感喟——他锻造形象、提炼经验、生产哲理.而这种形象之所以令我惊异与感喟,一是这位劳作者的勤勉肯做;二是短短几年里他技艺的突进;而三也许最重要,我在徐勇最好的批评文字里看到了一种批评手艺的可能,我下面将用三个部分来说明这一点.
辩证形象、批评特点
B516.59;I206.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5ZDB023
2018-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