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7772.2018.06.005
1978年文学批评的复杂性
新时期文学至今已走过近四十年的光辉历程.当人们谈起它时,总免不了将其与“文学性”“人的文学”等“五四”话语相关联,以明确其对“五四”传统的传承,同时也暗含其与“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的断裂.“在80年代的文学史叙述中,公式化、概念化、政治化的‘文革文学’,乃至‘十七年文学’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当代文学’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新时期文学’加以体现的.”①几十年以来,“断裂论”在当代文学研究界占据显要位置.其间,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批评(如学者李杨),质疑了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所造成的文学史写作的局限:“这些研究不能说全无意义,但至少存在一种危险,就是重新被纳入并强化80年代的知识谱系,即通过将‘五十一七十年代’文学政治化和非文学化,来强化‘八十年代文学’与‘五十一七十文学’的对立,将二者的对立理解为‘文学’与‘政治’的对立.”②;亦有学者着手对50--70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关联性展开研究(如学者毕光明),“调整研究者同研究对象的关系位置,同等看待当代文学中的‘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这两个传统,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文学的双重视点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历史考察和结构剖析,形成新的阐释结果”③.这些举措,对于探讨“断裂论”的历史局限,呈现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具体轨迹,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们也须警惕:历史的发展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其中有变化,有惯性,也有融合.执着于其中任何一端,都将陷入偏执.因此,寻找历史发展的扭结点,冷静梳理文学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
文学批评、复杂性
I206;I06;I1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6CZW052
2018-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