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3-7772.2016.06.017

久别的未曾失去的笔——陈思和谈复出后的贾植芳先生

引用
吴天舟:在复旦中文系资料室,悬挂着一张贾植芳先生生前的相片,先生神色飞扬,似乎仍在笑谈后学迷津.自大二陈思和老师告知这张相片的存在起,在其下的案头,看书乏时,偶尔我也不禁抬头遐想,对于我眼下置身的现实生活,对于我方今关切的学术问题,先生究竟会作何议论?可先生是不会给我任何直接应答了.这相里相外的距离,较之当年狱里狱外的天翻地覆,或许亦未必来得逊色吧?然而,距离从不意味着传统的失效,更不应是有关文学和历史对话的终结.相反,它具备着激活与拓展传统力量的无穷可能.只是若想跨越时间之壁,所要做的不仅有重返历史现场,更应将自身的关怀与问题意识融汇其中,在生命能量的彼此冲撞间再度审量过去之于当下与未来的特殊意义,这离不开在阅读和思考的磨砺间不断地自我精进.今年恰逢先生百岁诞辰,值此东风,我以先生日记为中心,兼及其他地阅读了一批材料.所以选取日记为主体,诚如先生自己所言,“日记是一个人灵魂的展览馆,尤其是一个内心生活丰富和复杂的诗人或作家,又处于历史激变社会转型期的时代,他的精神世界的骚动,更其剧烈和纷繁.又因为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留给自己查看的,因此,它真实而纯净,像一个没有浓妆艳抹的妇女,倒显出她的天然风韵和她的‘缺陷美’——她的真实的自我.它是真正的写实文学,不仅是一个诗人或作家的生活记录,也是他的成长史、人格史和创作史的自然形态.至于当时的社会动态、文场风习,这里当然也有其事实的反映和清晰的折射.因此,它又是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聚光镜.”我想,通过日记走入贾先生生活思考的一段场景,并借由先生这扇窗口,以点带面地打开对于一个时代的观照,或许亦可算作承续传统中的小小一步吧.在阅读基础上,我向陈思和老师提出进行一次访谈,希望借由陈老师长年在先生身畔的体验弥补我于感性事实上的天然匮缺.此次对话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先生复出后的学术活动,这也同先前对先生的理解主要偏重在四度入狱的苦难事迹有关.图圉生涯固然是先生高贵精神的缩影,但我想,在变动不居又风云诡谲的20世纪80年代,先生对于往昔苦难的超克,对于知识分子岗位的坚守,也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更为深远的意义.访谈的题目化出先生复出后的诗歌创作《笔颂》.对先生而言,这支笔引领他走过掀翻旧世界的战斗,也用其沉默记录下先生黑暗时节的人性光辉.而对我们来说,先生的这支笔或许也已久别,可它却从来未曾失去.

贾植芳、陈思和

I206.6;I109.9;G655

2016-12-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66-75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南方文坛

1003-7772

45-1049/I

2016,(6)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