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从“形式的意识形态”走向“象征的形式”——文化社会学角度看中国当代作家培养机构的传承演变

引用
关于作家究竟能不能被“培养”的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但毋庸置疑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实建立了专门培养作家的机构中央文学研究所.这个机构的命运多舛,在“反右”和“文革”时期被停办;1980年恢复重办,更名为“文学讲习所”,培养出了王安忆等一批优秀作家;1984年定名为现称“鲁迅文学院”,连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都曾是该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班学员.作为唯一的国家级作家培养机构,鲁迅文学院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的冲击,也与时下的“网络文学”作家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互动.如何看待这一机构存在的意义及其传承态势?本文将借用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来分析这一机构不同时期之演变所呈现出的由“形式的意识形态”走向“象征的形式”的发展趋势.

形式的意识形态、中国当代作家、文化社会学、培养机构、传承演变、作家培养、社会学角度

I206.7;I0;G643

2017-05-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9-52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南方文坛

1003-7772

45-1049/I

2016,(4)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