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命题的多重阐释——1995年的张承志研究
自1978年初登文坛以来,伴随着中国当代文学、思想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更迭变迁,张承志在每一个时代转折的延展中,都留下了内在于历史又极具个体独特性的足迹.他是新时期初崛起的第一代青年作家,作为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却从未以哀伤怨怼的笔调记叙无可挽回的青春,而是坚守“为人民”的创作理念,书写边疆底层生活带来的启示;他是“文革”结束后率先踏足精英学府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新一代学者,却从未将知识困于书斋,而是让双脚迈入广袤贫瘠的西北大地深处,更远至东西方接壤的阿拉伯地域;他是“红卫兵”这一称谓的命名者和那场备受争议的政治运动的亲历者,却拒绝以单纯的忏悔对此一带而过,而是背负着历史的重量,以身体力行的实践坚持并匡正理想的错误①;他是早早疏离主流文学圈、毅然放弃公职的自由文人,却从未以西方的自由、民主为标尺来丈量中国,而是对新帝国主义霸权在全球的蔓延有超前的警觉和疾呼;他是虚无主义全面降临时刻的信仰者,皈依伊斯兰教却从未画地为牢,将宗教版图视为终极,而是更深地描写中国,将批判的矛头和情感的归宿一并指向中国.
张承志、理想主义、多重阐释
I206.7;C91-06;A81
2017-05-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