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7772.2013.03.005
从差异性到再融合: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各民族文学
1990年代无论从中国还是从全球范围来看,都是个意味深长的年代,不同的观察视角赋予了它不同的涵义.在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看来这是作为革命时代的"短暂的20世纪"的终结,而在经济学家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那里则是资本主义由物质扩张向金融扩张的阶段性转移①.中国学者也观察到,这是以激进变革的终结为前提而展开的新的戏剧,其表征是60年代的消逝,经济、政治、文化以至军事的涵义在这个时代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全球视野中可以看到霸权的多重构成②.因此,在许多人那里会用"后革命"来指称此际发生的种种变局③.确实,由于19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大规模转轨,在新自由主义式的文化竞争中,造成了主导性意识形态代表性的断裂,之前革命时代和新启蒙时代所具有的一体化的共识发生了破碎,各种原先从属于大传统的小传统、或者被遮蔽的边缘角色纷纷获得文化的飞地与自治.
后社会主义时代、再融合、差异性、各民族文学
J605;TU17;G641
2013-05-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