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7772.2012.01.010
“强度”的文学及其相关问题——以韩松《地铁》为例
韩松的《地铁》,其直观的感受是"有劲"、"狂躁"或者"强烈的"(intense).它的文体暴烈、不羁而破碎,咀嚼起来甚至如带着绝望的沙砾.面对这样的作品,批评家必须要回答如下的问题:这种风格的内在原理是什么?同时,作为并不成熟的技术,它具有怎样的内在局限?最后,这样的文学实践,其意义何在?
相关问题
K878.3;F234;R19
2012-03-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