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去魅"的文学批评
@@ 韦伯曾经认为现代就是一个不断"去魅"的时代.但现在看来,他的这种判断也是有局限性的,现代生产"神话"和"偶像"的能力一点都不比前现代差.就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例吧,如果说"文革"中的"八个样板戏"、浩然是"神话",那么,80年代建构起来的沈从文、张爱玲,90年代建构起来的路遥、海子还有"先锋文学"等等不也是"神话"和"偶像"吗?奇怪的是,"八个样板戏"和浩然可以被推下神坛,而80年代以来生产的这些"偶像"却不能受到反思和质疑.理由似乎很简单,"样板戏"和浩然是"文革"的产物,既然"文革"是"错误的",那么,"样板戏"、浩然当然也是"错误的".而张爱玲、"先锋文学"等等是"新时期"意识形态的产物."新时期"无限"正确".当然这些人动都不能动.
文学批评
I206;I06;I106
2008-1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