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7772.2004.03.005
艰难的心路历程--五六十年代巴金、曹禺创作双论
@@ 1949年7月,45岁已人中年之秋的巴金写了一篇题为<我是来学习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人一种印象,写了20多年小说的他,走进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会场,好像一下找不到创作的感觉了.这个夏天使巴金有了要"变"的预感.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作家齐刷刷地坐在中南海怀仁堂的台下,其中不少是面孔熟悉的老朋友,但解放区作家们意气风发和自信的神情却令他多少有些陌生:"我看见人怎样把艺术跟生活糅在一块儿,把文字和血汗调在一块儿,创造出一些美丽、健康而且有力量的作品,新中国的灵魂就从它们中间放射出光芒来."就在他应周恩来之约动身来北京之前,上海人从来不曾见过的腰鼓队开始出现在街头,这些队伍来自工厂、学校,先是自发、零星的,从南京路到静安寺路,从爱多亚路到霞飞路,再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游行.红旗、口号、腰鼓,显示了上海民众空前未有的欢腾.他处在极端的不安与昂奋之中,他的文章充分体现了极端自卑、怀疑、幻想和参与的心态:
五六十年代、心路历程
I2(中国文学)
2004-08-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