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0780.2018.03.002
基于生物性状分析方法的不同恢复阶段无瓣海桑人工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功能研究
根据2014年11月在深圳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裸滩、8年、9年、14年、16年和20年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人工林以及天然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红树林生物调查数据,通过"裸滩-人工林-天然红树林"对照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无瓣海桑人工林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性状分布模式、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裸滩、8至16年无瓣海桑人工林以及天然林和20年林龄人工林分别具不同的性状分布模式;其中栖息地结构越复杂和有机质含量越高,大型底栖动物中低迁移能力、较小个体和栖息方式为爬行/游泳型、幼虫为浮养幼虫以及食性为沉积食性和植食性的物种所占比例越大.功能多样性总体上随栖息地结构复杂性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功能冗余则呈红树林样点远高于裸滩的趋势.总体而言,红树林栖息地结构复杂性的适量增加对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功能较为有益.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性状、功能多样性、功能冗余、恢复阶段、无瓣海桑人工林、栖息地结构
14
Q958.8(动物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4TS22;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2017FY201405
2018-07-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