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0780.2007.02.003
鲮微卫星引物的鉴定及其适用性检验
利用4种鲤科鱼类的14对微卫星引物对西江流域一批野生鲮进行PCR扩增.将各扩增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发现引物MFW1、MFW2、MFW15、MFW17、Cc7、Cc11、Bgon22扩增出的产物含有微卫星重复序列.进一步对鲮的微卫星位点MFW1、MFW2、Cc7重新设计引物,并将其分别命名为Cm1、Cm2、Cm3,新引物对鲮的扩增特异性增强.采用引物Cm1、Cm2、Cm3、Cc11、MFW15、MFW17、Bgon22对西江流域一批野生鲮进行引物适用性检验.结果表明,除引物MFW15、Cc11无多态性外,其余5对引物(Cm1、Cm2、Cm3、MFW17、Bgon22)在取样群体中扩增图谱带型丰富,随引物不同,各标记在群体中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到16个.各微卫星座位的期望杂合度(He)及观察杂合度(Ho)范围分别为0~0.9038和0~1,平均分别为0.6881(0.1819SD)和0.7772(0.1931SD).座位连锁分析显示Cm1与Bgon22之间存在显著性水平连锁关系(P<0.05),其余各座位之间未检测到明显的连锁关系(P>0.05).研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6823,多态性水平相对较高.以上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7个微卫星座位适于对鲮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鲮、微卫星、适用性
3
Q754(分子遗传学)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33102
2007-06-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