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7.026
医护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疲劳的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大量带有报警的医疗仪器如监护仪、呼吸机等不断涌入现代化医院。报警目的本是提醒医护人员,患者的病情偏离预先设定的“正常状态”或者仪器功能障碍,需要及时给予关注或干预,从而防止患者病情恶化,保障患者安全[1]。然而,临床中报警多,错误报警率较高,部分研究表明,错误报警率可高达85%[2-4]。医护人员长期面对大量频繁的临床报警,逐渐失去对报警的敏感性,导致忽略、错过报警,甚至置之不理,称为报警疲劳[1,5-7]。报警疲劳关系患者生命安全,正在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1,6-7]。美国紧急医疗研究机构(Emergency Care Research Institute,ECRI)连续3年将报警疲劳定为年度十大卫生技术危害之首[8-10],美国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TJC)在2013年6月将临床报警管理作为2014年度的患者安全目标之一[11]。在我国,报警仪器应用较为广泛,但医护人员对报警疲劳的相关研究却鲜见报道。其中,心电监护仪是最为常见的医疗报警仪器;心电监护仪的错误报警率最高,可达99.4%[4]。笔者以心电监护仪为例,从报警疲劳的产生、危害、缓解策略3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我国医护人员对报警疲劳的认识,进而促进临床报警的安全管理。
心电监护仪、报警、报警疲劳、医护人员
R472(护理学)
2015-10-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