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瑞鹤山房台本《浣纱记》折目之源流及其演变形态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昆班艺人杜步云瑞鹤山房手抄本《戏曲四十六种》,为晚清昆曲折子戏和集折串演的流传情况提示了重要的新资讯.瑞鹤山房手抄本为台本即演出本,其中所收《浣纱记》体现了昆班艺人通过二度创作把文学本变为演出本的演变形态.明代梁辰鱼《浣纱记》文学本原著为45出,而瑞鹤山房台本集折串连为22折.台本的折目之改名、分合、调整演序、标识宫调曲牌源流等呈现昆曲演出的演变特点.台本《浣纱记》曲白科介俱全,并旁缀工尺谱,内中《前访》、《寄子》、《赐剑》三折附载身段谱,记录了角色的舞台身段、形体动作、表情法式,是极为珍贵的艺人表演技艺的活体文献,为昆剧演出史研究提供了实证,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传承意义.
瑞鹤山房台本、《浣纱记》、二度创作、身段谱、演变形态
J607;J80;I207.3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南京大学新时代文科卓越研究计划
2024-10-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