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741/j.issn.1673-4831.2022.0672
土地利用转型背景下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以长江沿岸城市为例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均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对区域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土地利用隐性功能指数等方法对 1990-2020 年长江经济带沿岸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变化及其与土地利用转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表现出明显的土地利用转型趋势,尤其是下游城市主要表现为耕地占比锐减和建设用地占比猛增;土地利用隐性功能指数则呈整体先下降后上升的"U"字型趋势.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处于失调状态的城市数量波动下降.研究初期耦合协调度与具有生态功能的地类占比呈正相关,与经济功能为主的地类占比呈负相关.根据土地利用隐性功能指数与耦合协调度的增减情况可将城市分为 5 种类型,处于负-正相关型的城市数量最多,且以下游城市为主,与研究区整体类型一致,各区段类型则主要受到区段内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的主导.长江经济带要获得长期良性发展,就要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区域内的联系等方面着手,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进而提高区域内的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幸福感.
土地利用转型、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长江经济带
39
X82(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专项;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项目
2023-05-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436-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