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婆罗浮屠、吴哥窟早期乐舞壁画看东南亚乐器的”印度化”发展轨迹
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佛塔与柬埔寨吴哥窟早期乐舞壁画的发掘,展现了一千多年前的东南亚”印度化”过程中的乐器存在状况,其中保存了诸多该类乐器和乐队后世在云南与东南亚地区流传及传承的线索,为我们此后的相关研究增添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参照系,该类音乐文化在后世的发展轨迹中含有以下四条主线:1.初现于婆罗浮屠佛塔,吴哥窟石雕壁画中的粗乐、细乐两种乐队类型,在唐代《骠国乐》、明代《百夷传》及清代史籍中皆有记载,如今在缅、泰、老、柬及中国云南西南部的南传佛教文化圈有较为完整的继承;2.吴哥寺壁画上的打击乐以锣群乐队为主,这种特点如今主要保留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东南亚外圈诸国的锣群乐队之中;3.吹打乐队成为古代婆罗浮屠、吴哥窟乐舞壁画与当代东南亚诸国共有的传统乐队形式之一;4.象脚鼓乐队作为云南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本土化类型存在至今.
婆罗浮屠、吴哥窟、乐舞壁画、东南亚乐器、印度化
J608(音乐理论)
2020-07-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5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