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及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
近三十年来,范庄龙牌会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又一个“妙峰山”.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及其话语的渗透,与龙牌会相关的行为主体或隐蔽或公开的价值取向与欲望共谋促成了龙牌会叠合的符号体系与叙事修辞.关于龙牌会的多数研究或执果索因、现象还原,或将之标签化,推导或赋予其合法性,并与复兴循环解释,或关注异质行动主体间的互动互文.这些研究从各自的层面解释了龙牌会在当代中国的生存策略,也表征着多数学人在对社会现实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学科建构及文化建设的努力.建庙和晋级非遗名录是龙牌会演进的分水岭.非遗化后依旧集中呈现乡土宗教的龙牌会的疲软,实际上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中国向全球化进程中的都市中国整体转型时所要经历的瓶颈.叠加的龙牌会也成为近三十年来中国民俗学演进的一个隐喻.由此,对非遗运动和当代中国民俗学演进的进一步反思也就有了必要性.
庙会、乡土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牌会、中国民俗学
35
B842;D64;I206.7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6XCB106
2017-12-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