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9559.2014.03.015
“世界民”与“地之子”——19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鲁迅、周作人、茅盾等人的影响下,中国新文学文坛涌现出一股乡土文学创作的热潮.早期乡土文学的诞生,与其说是受某一种欧美乡土文学理论的影响,不如说是19世纪末壮大的欧洲民族主义及民主革命浪潮蔓延至中国的结果,与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紧密相关.新文学建设者怀抱着“文学是民族之声”的理念,希望缔造出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现代性)的新文学.其中,周作人对乡土文学的观念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多强调周作人对“地方色彩”理论的贡献,没有足够重视他对乡土文学的普遍性、现代性的要求.实际上,周作人同一时期的文艺思想对新文学的普遍性和个性的理论倡导各有侧重,这些观念一起影响、构成了中国早期乡土文学的“两维性”.
乡土文学、周作人、五四新文学、民族文学
C95-05;A849;I206.6
2014-07-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6页
14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