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9559.2014.02.001
“转折时代”的“持守”与“弃斥”——“十七年”时期老舍与赵树理文学行为共同性及其意义的考察
“十七年”时期老舍与赵树理文学行为共同性状态及其意义,蕴含着文学主体的既有历史与“新时代”之间丰富复杂的紧张关系.“历史”与“现实”、“审美惯性”与“功能皈依”、“激进超越”与“留恋传统”等,在主体身上呈现为“欲断不断”的缠绵状态.他们在激进时代里逐步被“虚化”的境遇以及他们所做出的有限而无奈的回应,他们的“身份”或“角色”转变与呈现的复杂性等,可以视为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所持守的“大众文艺本体观”,具体表现为社会文化主体的底层倾斜、审美文化功能的伦理取向、艺术选择重构的本土范畴.“持守”与“弃斥”的根由,既有着传统“士人”身份的现代延异因素,也是对自我与权力主体之间对等信任的诉求.在多变的时代里,两个主体间的博弈,微妙又复杂.
老舍、赵树理、“十七年”、文学行为
I206.7;I041;D63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108
2014-05-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