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机制
家庭及其生活秩序是留守儿童成长的基础环境.当前的"留守"研究中,多从群体视角出发,且多持结构论预设及少量的能动性假说.本研究试图回归"家庭"视角,提出"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这一分析性概念.二元社会结构下,一种制度性乡城拆分型家庭已占据庞大规模."出门",是农村留守家庭的大事."为了这个家""依靠这个家"是拆分型家庭生活的决策动机和基础.在家户制度传统、包括手机在内的全球化技术、信任与思念效应组成的"制度+技术+人心"三大条件的合力下,分隔两地甚至多地的留守家庭成员能动性地克服时空分离之痛,往往通过汇款、礼物、电话、大事协商、假期往返等方式,客观地维系着亲密共同体的生活,进而实现儿童养育功能."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这一概念有利于理解处境不利家庭的社会行为,但这一生活规则的辩证法揭示,时空距离也可能增加彼此的异质性,从而导致共同体破裂.
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农村留守家庭、家户制度、时空分离、全球化技术、思念效应
33
G78(家庭教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AKA210019
2022-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3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