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扶贫的空间性思考——以云南省瑞丽市D傣寨为例的分析

引用
本研究以云南省瑞丽市D傣寨为例,从空间性的视角探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扶贫的有效路径,强调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应以主体的在场为前提,具有场域性和空间性.教育作为社会文化再生产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均具有特定的空间性特点.本研究中首先以传统的奘寺教育为例,阐明传统教育的实践空间具有地域性特点;其次运用数据分析,呈现瑞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这种不均在结果上表现为农村傣族青壮年多外出从事体力劳动并且最终返乡.教育赋予了个体实现就业流动的能力,这种赋能体现了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的运转逻辑和跨时空联结.学校是现代教育的实践空间,成为将社会行动从地方社会脱离出来的脱域机制,并对传统社会文化空间产生冲击.本研究还对目前教育扶贫中的行政举措和市场力量加以分析,由此强调教育扶贫需遵从场域的逻辑,重视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设;村落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是有效增强内生动力的非制度化路径,儿童应成为非制度化路径中教育扶贫的重要对象.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农村教育扶贫、空间性、脱域机制、空间重构、非制度化路径

31

G750;G521(少数民族教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双一流建设资金之民族学学科经费资助

2020-06-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85-95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民族教育研究

1001-7178

11-2688/G4

31

2020,31(2)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