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共情”视角

引用
经历了从美学到心理学的理论化进程之后,共情理论逐步被运用于包括人际关系交往在内的多个领域.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构成.立足于族际关系的定位,共情理论能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支持.认知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了解对方以形成共识,情感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形成情感上的联通共振.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分为教育引导与悟得生成两条路径,教育引导路径侧重于教育主体的作用,需要强化认知共情;悟得生成侧重于主客体互动,符合情感共情的作用规律.创设共情、激发共情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因而需要通过“想象接触”创设认知共情场域,需要通过教育的日常化、通常化、平常化引生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讲求“知”的深,情感共情讲求“情”的深,教育成效在“知”深、“情”深的基础上才会化为民族团结行动的自觉.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共情、认知共情、情感共情

31

G750;D633(少数民族教育)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JZD054

2020-04-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5-12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民族教育研究

1001-7178

11-2688/G4

31

2020,3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