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1
超高度近视白内障不同撕囊口直径下术后人工晶状体稳定性观察
目的::比较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不同撕囊口直径下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人工晶状体囊袋内稳定性差异。方法:选择双眼超高度近视拟行白内障患者14例,双眼先后均行Phaco+IOL植入术,随机选择一眼作为5 mm撕囊口直径观察组,对侧眼作为6 mm撕囊口直径观察组,娴熟手术医师完成白内障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同型亲水丙烯酸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MCX11),手术经过均顺利,所有入组患者术后次日经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确认主要子午线囊口直径与目标撕囊直径不超过±0.2mm。术后1wk;1,3,6mo行散瞳后囊口形态、人工晶状体位置形态观察,屈光状态检查,前房深度测量,观察囊袋内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结果:与术后1 wk相比,两组术后1 mo前囊口直径轻度缩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5 mm组在1~3 mo随访期内有轻度远视漂移,6mm组在术后1mo内有轻度远视漂移,1mo后则趋于稳定。屈光变化与前房深度变化同步。5 mm组3 mo随访期有3眼发生襻缘轻度变形。结论:超高度近视患者采用较小的撕囊口可能引起囊袋-IOL复合体的不均匀收缩或前后移位。术后1 mo屈光状态的进行性变化可早期提示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的变化,及时进行干预可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高度近视、连续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
R77;R4
中国上海市卫生局科研课题资助项目No.20114346@@@@Shanghai Health Bureau Research Project, China 20114346
2015-0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