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大鼠后囊膜混浊模型的建立及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变化
目的:改良法建立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并观察LEC在PCO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50只在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ECLE),娩核后使用无菌空气恢复前房.分别于术后0,3,7,14及28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检查并处死动物,摘除眼球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LEC的α-SMA表达.结果:100%术眼后囊膜存在,84%的鼠眼可用于检测.术后0h于前囊下和赤道部的内表面观察到LEC.PCO在术后3d出现,出现囊膜皱缩,整个晶体囊膜出现纺锤形细胞.术后7d时后囊膜明显混浊,见较多纺锤形细胞分布.所有动物于术后14d出现明显后囊膜皱缩,可见新生晶体纤维.术后28d见明显后囊膜增厚,新生晶体纤维填充囊袋,后囊膜未见细胞.LEC形态及分布恢复到术后Oh状态.免疫组化检测见术后3d时α-SMA阳性表达.结论:改良法成功建立大鼠PCO模型,LEC在PCO形成中出现形态和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其将为在分子水平上探索PCO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提供合适研究载体.
后囊膜混浊、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
8
R77;R73
中国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资助JX3809
2008-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886-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