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情深深几许——论魏晋时代的“一往情深”及其哲学美学本源
无论是庄子还是先秦两汉的儒者都没能肯定“情”在建构理想人格中的作用,儒者大多认为圣人无情,庄子的理想人格也是无情的或者说是享受着超然物外的“天情”和“天乐”.然而到了魏晋时代,从魏晋名士在人生中的“一往情深”的言行,到王弼提出的“圣人有情而无累”,便正式确立了“情”在理想人格建构中的重要地位.这种一往而深的情融入了老庄哲学的智慧,但在深情的根基上又继承了屈骚的美学遗风.在魏晋时代确立的这种有着形而上维度的一往而深的情,对于中国人理想人格的构建和中国文学艺术有着巨大影响.
魏晋风流、圣人无情、一往情深、屈骚精神、超越之情
I20;B23
2015-11-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