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045X.2013.06.019
心摹手追直欲乱真(上)--谈《富春山居图》仿作
一、引言<br> 在中国绘画史上,没有一幅画作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那样,自元代以来直到现代不断地被艺术大家临仿摹写。特别是明清两代画家临仿《富春山居图》更是兴盛时代。这种临仿行为在汗牛充栋的美术论著多有记载,为我们研究元代山水画向文人画绘风格的转换提供了图例。元代文人画的审美情趣、文学诗意、笔墨韵致和社会风情相结合,使元代山水画影响了明清两代绘画,虽然只是临仿,但传统精神尤然延伸,尉然壮观。“仿”在明清两代画家中成为“创作”的基石。我们尤其可以在董其昌、沈周、王时敏、王石谷、王原祁、恽南田等画家题跋中看到“仿大痴”等人墨迹,即使未看到对临真本也要题上“仿”字。如子久的《秋山图》,王石谷、王原祁未看到原画,只听王时敏叙说,但他们在创作《秋山图》时,都在画中题“仿”痴翁《秋山图》,是否与原画相符并不重要,笔墨精神、色彩、构图等均按照自己对自然神态的体察、感悟、挥洒而成。关键在于在创作中让黄公望的艺术精神彰显尽致,故题识时仍然以“仿”为首。他们认为通过“仿”画标程,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1””同时在临仿过程中“画家以神品为宗极,又有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曰,失于自然,而后神也”。”2”王石谷在仿唐宋明名家的名画时,他说,少年学画时“曾抚彩本,得逐赏心”,到晚年成功时,“如蓬故人心有所得”。所以,从学习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和领悟传统笔墨精神的需求看,临仿是中国画不可缺少的程式。要想丢掉或跨越这一程式,就算不上中国画了。正确地对待临仿,就是尊重中国画艺术的创作规律。曾经有一些以卫道士自居的文人,将临仿说成是假画或是赝品的渊源。实际上临仿和赝品是艺术创作中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艺程中的必经之路,而后者以利为目的,起着破坏艺术创作及捣乱艺术市场的作用。
中国画、艺术创作、明清两代、画家、元代文人画、富春山居、笔墨精神、山水画、黄公望、艺术市场、艺术精神、赝品、文学诗意、审美情趣、神品、绘画、国画艺术、创作规律
R28;R25
2013-12-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