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公共艺术:概念转换、功能开发与资源利用

引用
为”公共艺术”正名,强调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以关怀社会核心价值的社会学性质的思考融入公共艺术的方案设计与实施,并始终保持对艺术界、对艺术作品产生条件本身的批判性分析,是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开放的当代社会,公共艺术可以承担包括创造优质公共生存空间与环境、实现文化承传和自由交流,乃至实施社会与文化批判在内的诸多功能.在设计与实施公共艺术方案时,必须具备自觉的功能开发意识,发展中国自己的公共艺术,须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立足于本土的文化传统和生存经验.本土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下的生存体验理应成为中国公共艺术的重要资源.从文化遗产到民风民俗,从符号体系到精神气质、文化底蕴,从艺术媒材到创作手法、语言方式,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丰富的资源可供转换利用.移植、借用、挪用均是将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作为资源引进利用,而不是作为标准模仿,对于成长中的中国公共艺术来说,这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观.

公共艺术、公共性、功能、资源

J2(绘画)

2007-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35-38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美术研究

0461-6855

11-1190/J

2005,(2)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