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8899.2016.06.009
技艺之上的思考——高校视角的“修复热”
最近,一部反映文物修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经央视和网络传播后迅速走红,该片以质朴的“工匠”精神和从容的“慢生活”气质,为当代都市的紧张节奏和商业社会的浮躁心态带来了一丝禅意的清新.从社会背景分析,该片的走红具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自上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至今的文物拍卖市场,从“鬼谷子下山罐”至“鸡缸杯”等,不断创造神话,已经成为社会性的话题,为文物复制和修复培育了深厚的社会土壤;其次是博物馆的迅速发展,20世纪可以被称为博物馆的世纪,国际范围内成立的博物馆在数量上是19世纪的十倍以上,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更是发展迅猛,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博物馆4165家,与之相应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也开始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扶持非遗传承人、挖掘传统工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形成了全国范围的非遗热潮.文物修复本身即属于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自然也就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
2016-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