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8899.2006.01.006
"国色",不"流行"
@@ 正如<美术观察>约稿信中所说的"千百年间,因为中国文化的浸染,原本自然中的五颜六色,被华夏民族赋予特殊的文化意味.于是,色彩的使用往往具有特殊的指向,它们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一种有规律可寻的视觉符号."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始,就一脉相承地发展、完善着一种符合礼制的等级分明的色彩模式,"五色"的使用,不仅要对应着天地、时空的"五方"、"四时",而且具体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如玉器衬垫的配色,也要根据与拥有者相关的玉器等级,而有严格的规定:大圭、镇圭是"缫籍五采(青、黄、赤、白、黑相间)五就";桓圭、信圭是"缫皆三采(赤、白、黑相间)三就";谷圭、蒲圭是"缫皆二采(白、黑相间)再就".可以说,那些装饰于中国古代社会各种物体上的色彩,具有"色以化人"的功能,是一种有规律可寻的"化人"的视觉符号.
2006-04-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4-15